三顾茅庐的读书笔记
女生读三国三国演义之出师表随笔:从小就会背出师表,然而一直没有深解其意。今再次拜读,觉得其中感人肺腑,看着那扶不起的刘阿斗,深深地感受到诸葛亮为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,完成其托孤乃至兴复汉室的遗愿,决心此次北伐务求成功,不出师则虽生犹死的意志,看完已被古人的忠肝义胆,感动泪流满。

三顾茅庐》读后感暑假中,我读了四大名著中的《三国演义》,这本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。《三国演义》向人们讲述了发生在东汉末年,以刘备、曹操、孙权为代表的群雄割据、混战,长达百年的历史故事。《三顾茅庐》中,听说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中知人事的能人,便带上张飞、关羽去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。结果第一次没遇见;第二次不顾张飞、关羽二人的阻拦冒着大雪去的,还是没见着;第三次等诸葛亮睡醒了才见到。

而且第二次还下着大雪,张飞还阻拦道:“现在就是军队在打仗,这时也会停下来的。”第三次关羽等人见刘备又要去拜见诸葛亮,怒气冲冲声称要用一条麻绳把诸葛亮捆过来,刘备狠狠地斥责他们,这表明刘备以诚待人。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,懂礼仪之人必定会取得成功。遇到事情要有礼貌,不能莽撞;遇到困难要有恒心,不能轻易放弃。刘备注重以诚待人、以仁待人,我十分钦佩。

品《三国演义》三国演义一、为何“三顾”方出“茅庐”公元201年,刘备投奔刘表时,诸葛亮21岁;公元207年,刘备三顾茅庐时,诸葛亮27岁。6年之久,二人曾否相遇?曾经相遇。相传诸葛亮曾到刘备府上自荐。但,或者诸葛学识尚浅未能大成,或者关张二人排斥,或者刘备“有眼不识泰山”,所以他们没有早些形成“鱼水”关系。不曾相遇。直到“三顾茅庐”。
诸葛自抬身价,以期引起刘备的重视。向姜太公学习,“愿者上钩”,诸葛亮需要这6年的时间考察刘备是否值得他“鞠躬尽瘁。铺垫,荀子曰:“君子生非异也,善假于物也。”诸葛亮善假于“人”:他的师傅水镜先生曾对刘备说,伏龙凤雏两人,得一可安天下;他的朋友元直也对刘备说,“以某比之,譬犹驽马并麒麟,寒鸦配鸾凤”,有这二人的铺垫,刘备想不重视他都很困难。
除非注明,文章均由 尚文广告 整理发布,欢迎转载。